东吴哲学•现象学系列讲座(2022年春季)
时间: 2022-04-19  作者:   浏览次数: 429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东吴哲学“现象学系列”讲座按语

      现象学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其影响之深远,一在于它激烈地变革了西方哲学传统,启发了现代以来的其他众多哲学流派,二在于它发挥作用和深刻影响的领域,早已超出哲学学科本身,而惠及文学、艺术、心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社会实践等众多领域。以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德法哲学家为代表的现象学家的影响不仅限于欧陆,也传播至英美以至于中国。二十世纪初期以来,熊伟、沈有鼎等前辈就亲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现象学课堂,而携现象学之火种于中国,从此现象学在中国迅速发展,逐渐形成兴盛燎原之势。

      幸甚至哉!苏州大学哲学系多年以来保持着对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家的教学与研究。薪火相传,苏州大学哲学系期待能将现象学的历史发展、现象学的基础理论及其拓展、现象学与其他现代哲学流派的碰撞、现象学与包括中国哲学、自然科学、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其他学科门类和前沿问题的交叉研究等主题不断开拓延伸下去。基于此种考虑,在2022年这个特殊的春天,苏州大学哲学系拟持续邀请国内最著名最优秀的一批青年现象学家开展苏州大学•东吴哲学“现象学系列讲座”。2022年春季拟开展五讲,内容涵盖了现象学的历史、基本核心理论以及现象学家内部的思想批判等。苏州大学哲学系以开放的学术心态和回馈服务社会的热情期待各位同行、同仁以及广大哲学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相信大家一定能在现象学系列讲座中收获满满的知识和看世界、观现象的不同眼光。



东吴哲学“现象学”系列讲座(2022)之一:

十九世纪德国科学思想史与胡塞尔现象学的起源


讲座题目:十九世纪德国科学思想史与胡塞尔现象学的起源

主 讲 人:钱立卿  副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主 持 人:李红霞  副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讲座时间: 2022年3 月27 日(周日)19:00-21:00

腾讯会议id:840-948-816 

主讲人简介:

      钱立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德国古典哲学、科学哲学与科学思想史。在《哲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解读<观念>:论先验现象学的第一次体系化构想》(2020)。

讲座内容简介:

      胡塞尔在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的时期创立了现象学,初步确立了它的基本方法、论域和主要论题。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胡塞尔不仅从布伦塔诺等哲学家的教益中汲取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也受到他早年的数学生涯极为深刻的影响。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这种影响更深层的根基在于整个19世纪德国科学思想史的发展。了解其中某些关键的进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现象学思想的起源问题。



东吴哲学“现象学”系列讲座(2022)之二:

现象学还原与生活世界


讲座题目:现象学还原与生活世界

主 讲 人:李忠伟  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主 持 人:车玉玲  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讲座时间: 2022年4月24日(周日)19:00-21:00

腾讯会议id:747-286-590 

主讲人简介

      李忠伟,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文科a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现象学、分析哲学、当代德语哲学和早期现代西方哲学,涵盖这些哲学传统中的心灵、意向性、意识、主体性、知识、情绪和哲学方法等问题,也关注当代学科交融背景下对这些问题的前沿探索。学术兼职主要有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华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等。

讲座内容简介:

      现象学还原有各种形式或道路,包括心理学道路、笛卡尔式道路以及生活世界的道路。还原到生活世界,大体指在直接经验中,对前科学、前理论的体验性世界进行反思,显示其一般结构。理论化和科学性的对象/概念有其自然的有效性和客观性,然而这些概念与对象的有效性与客观性,却有超越论的起源,也即经验生活和与之相关的生活世界。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与经验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持之为有效与客观的事物,并从而为理解意识与世界,以及更好地变更世界理解奠定基础。这是一个一般性的报告。报告会比较现象学还原与其他哲学方法,如语言哲学方法,指出现象学还原不仅有其合理效用,而且并非尤其古怪的,而且也只是对普通的人类认知能力的方法论运用。报告结合胡塞尔在《事物与空间(1907)》《现象学心理学(1925)》《危机》等文本中对周围世界、经验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的思考,指出生活世界道路并非后期才被突然发现的,而是一条一以贯之,持续优化的道路。



东吴哲学“现象学”系列讲座(2022)之三:

意识生活的构成——从最小自我到厚重自我


讲座题目:意识生活的构成——从最小自我到厚重自我

主 讲 人:赵  猛  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学院)

主 持 人:李红霞  副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讲座时间: 2022年5 月 8 日(周日)19:00-21:00

腾讯会议id: 556-131-035

主讲人简介:

      赵猛,哲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心灵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从具身性和时间性角度,理解意识的本质特征与结构,反思多维的主体性概念。

讲座内容简介:

      关于主体性的自我概念,在理解意识的第一人称视角意义上的极简自我之外,我们还需要探讨自我的多维方面,如人际的、叙述的、伦理的等等意义上的厚重自我。从极简自我推进到厚重自我的关键步骤,乃是思考自我如何拥有一个预先给予的意识生活领域?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出初步的讨论:一、胡塞尔关于时间意识的延展模型,二、触发作为意识的联想综合统一的原初构成现象,三、滞留与回忆对意识生活之自身的构成作用。



东吴哲学“现象学”系列讲座(2022)之四:

真理是光么?——现象学视角下的真理概念


讲座题目:真理是光么?——现象学视角下的真理概念

主 讲 人:陈  勇  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主 持 人:桑明旭  教  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讲座时间: 2022年5月29日(周日)19:00-21:00

腾讯会议id:757-219-475

主讲人简介

      陈勇,哲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研究重点为近代哲学(笛卡尔、康德),现象学(海德格尔)。已出版专著bewusstsein und erschlossenheit. untersuchung zu descartes und heidegger(submitted to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07.2013),《海德格尔的实践知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 ,译著《真理、时间与自由》(人民出版社2016年),另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

讲座内容简介:

      “真理之光”的比喻来自柏拉图,然而真理在何种意义上能够被比喻为光?如果存在真理之光,那么光源是什么?光是一种物质,那么真理之光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物么?抑或真理之光来自于人?带着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次讲座将首先回顾在笛卡尔那里发生的真理主体化转向,接着将对柏拉图真理之光的比喻进行探讨,最后将讨论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中的真理理论。本次讲座将尝试对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的真理概念进行一种大胆的阐释,即真理就是空间与世界本身。



东吴哲学“现象学”系列讲座(2022)之五:

生活世界与熟悉性:从卢曼到胡塞尔


讲座题目:生活世界与熟悉性:从卢曼到胡塞尔

主 讲 人:罗志达  副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主 持 人:何宝申  副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讲座时间: 2022年 6 月 12 日(周日)19:00-21:00

腾讯会议id: 416-927-211

主讲人简介

      罗志达,博士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欧陆哲学,侧重于胡塞尔现象学与现象学传统内部的争论,以及与当代认知科学,心灵哲学的交叉研究。目前在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phenomenology, husserl studies ,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以及《哲学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著有《胡塞尔同感现象学研究》(2022)、译著《现象学的心灵》(2022)。

讲座内容简介:

      本文主要是考察卢曼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批评,并集中于分析熟悉性之于生活世界建构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中的熟悉性概念,指出熟悉性作为生活世界经验的根本特征。本文认为,卢曼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乃是基于自然态度下的日常性(alltäglichkei),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更深层面的、即超越论哲学的考量。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生活世界中熟悉性的三个维度——生活世界作为“不变的风格”构成了预先被给予的意义来源,自身身体的熟悉性构成了生活世界经验的意义框架,以及经验的类型化构成了生活世界之熟悉性的一般性特征。



策划与支持团队:车玉玲 庄友刚 桑明旭 李红霞 何宝申 陈广辉  王一成  邓苗